长和港口拆分出售,中方意识到该出手了,给李嘉诚下“死命令”

资讯 » 人物资讯 2025-05-01

长江和记与贝莱德集团的港口买卖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近日发表“强硬声明”,给这场交易泼了一盆冷水。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在未获得批准前,交易的各方都不能以任何方式规避审查,否则就得承担法律责任。

这可不只是针对长和集团的警告,同时也在向全球资本界传递一个信息——中国反垄断机制首次,对离岸注册企业的跨境交易行使域外管辖权。简而言之,中国亮出了“铁腕”,给长和交易各方下了最后通牒。

现在,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此次卖港事件。长江和记此前宣布,要把手里43个分布在全球23个国家的港口资产卖给贝莱德,其中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港口尤其重要,因为这些地方可是中美海运贸易的咽喉地带。数据显示,中国商船在这里的货运量就占了21%,这桩买卖要是敲成了,那影响可不是一点点。

长和很聪明,以为拆分交易方案就能绕过中国监管,于是划出“资产包A”和“资产包B”。但中方显然不吃这一套,很快指出这两个“资产包”结合在一起,将让贝莱德控制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航运定价权,甚至还有可能威胁2.3万亿美元的海运贸易安全。你看,这种“小伎俩”在中国的“火眼金睛”下还真的是没什么用。

而相较于第一次的善意提醒,这次的回应更像是一种强硬的警告,直接指出了长和企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这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考量,更是一种战略上的深思熟虑。

根据《反垄断法》第二条,只要交易对中国市场竞争有影响,中国就可以管。虽然长江和记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企业,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有权插手,因为中国的工具箱里早就装满了各种应对措施。

想想看,中国的“一带一路”国际港口体系,是由大约110个港口构成的,要是因为这样一场交易损失掉五分之二,那对中国来说可是相当大的打击。

而李嘉诚呢,他可是个精明的商人。之前市场监管总局已经放话,要依法展开反垄断调查。李嘉诚搞了一个“缓兵之计”,暂时不和贝莱德签合同,把交易搁置了。这一招确实高明,然而,生意没做成,他总会再找机会,想办法套现离场。

根据彭博社披露的信息,意大利知名亿万富翁阿蓬特所执掌的家族企业,已展开相关行动,正谋求从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手中购入港口业务。

当然,这场港口交易风波引发的余波不仅限于商业界。在资本市场上,贝莱德在中国23个投资项目的审批被暂缓,跨国公司也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合规成本”的情况。

同时,意大利MSC集团也面临着下一步该如何选择的战略抉择。而在地缘政治层面,巴拿马政府的态度显得很微妙。美国国防部长访问巴拿马时,巴拿马审计长办公室已经开始考虑收回港口经营权。显然,这场港口交易谈判已经不再只是企业间的私事,而成为一块连锁反应的多米诺骨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巴拿马运河每年承载着全球6%的海上贸易量,去年过往商船就有40多艘每天经过这条“大动脉”,年货运总量更是高达1700亿美元。这些数字的背后可是全球贸易动脉的实际运作和利益所在。

如果这笔交易达成,那么全球港口行业将迎来新的巨头,剩下的小运营商可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对中国来说,直接的影响是供应链安全的巨大隐患。由此,反垄断审查明确表明,中国对那些威胁供应链安全的交易是“零容忍”。

虽然,商业界经常有人说“资本无国界”,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商人是有祖国的。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局势动荡的大背景下,一旦站错队,可能会对未来中美较量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历史上的“反面教材”。

所以奉劝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商人,遇到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时,可要慎重行事,否则很可能遗臭万年。

中国此次以沉稳且坚定的姿态表明态度,清晰而有力地向世界宣告:中国利益是国家的核心关切,绝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践踏。若有谁心怀叵测、妄图挑战,必将面临应有的惩戒与代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