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修复助企新生,体现了监管的温度

资讯 » 新零售 2025-07-03

7月2日,广东市场监管系统信用修复助企“十个典型案例”和信用监管“基层改革创新举措”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首次公布了广东市场监管系统信用修复助企“十个典型案例”。

信用监管作为一种新型监管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信用评价和信用信息的运用,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类监管。其中,信用惩戒措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那些严重失信的企业,依法依规进行惩戒,能够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然而,信用监管并非一味地惩罚,如果信用惩戒的威力过大,也可能带来负面后果。传统监管思维中,一旦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往往面临“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困境。

某科技公司因年报填报疏忽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导致银行贷款受阻、招投标资格丧失,企业一度濒临绝境。类似案例不胜枚举,说明单纯的惩戒机制虽具威慑力,但若缺乏修复通道,可能造成“惩戒过度”,不仅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更会削弱市场活力。

按照现代监管理念,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失信行为并非不可救药,而是需要引导与矫正。广东市场监管部门对此有着清醒认识,其信用修复实践正是对“惩戒绝对主义”的理性纠偏。

广东公布的十个典型案例,展示了信用修复机制的强大生命力。

在这些案例中,有因故耽误年报而被列异的企业,在补报后迅速恢复信用;有因搬迁后未及时变更公司住所而受罚的商家,在整改后重获市场机会;还有因轻微违法被列入黑名单的厂商,在履行义务后重返正轨。这些案例共同构成了一个清晰的监管信号:市场并非不容犯错,但必须知错能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建立了“线上+线下”的便捷修复渠道,企业可通过“粤商通”App一键提交申请,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这种高效修复机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成本,使信用惩戒不再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信用修复,释放了包容审慎的监管信号。诚如广东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所言:信用修复不是放松监管,而是让监管更有温度、更精准。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28日,广东省市场监管系统累计为342.23万户经营主体修复经营异常名录信息、为10.87万户经营主体修复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信息。这些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后,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这种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监管方式,避免了一棍子打死的粗暴执法,体现了对市场主体的尊重与信任,这正是最优营商环境的精髓所在。

信用修复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促使企业将信用视为珍贵资产而非可有可无的装饰。

长远来看,信用修复有利于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信用。当企业明白失信并非“一锤定音”,改正错误就有机会重塑信用时,会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主动维护自身信用形象。这将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信用修复助企案例的公布,也是对其他企业的一种警示和教育。它提醒所有企业,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旦失信,将面临诸多限制;但只要积极改正,依然能获得发展机会。

当然,并非所有失信行为都可修复,对严重违法和主观恶意失信必须保持高压态势,而在修复后也不能忽视跟踪监管,防止“好了伤疤忘了疼”。放眼未来,信用监管或需要构建更加精细化的“惩戒—修复”动态平衡机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