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的下一程:跑得快,能否飞得高?

资讯 » 智能车 2025-07-11

文|龙岁


2025年7月,全新C11正式上市。这款车型自2021年问世以来,已累计销售超25万台,成为零跑汽车增长的主要支点之一。2025年上半年,零跑在还以超22万辆的累计交付量首次夺得新势力半程冠军,站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如果拆解这家造车新势力,可以发现,技术自研比重高、产品价格定位稳定,构成了它当前的基本面。从C11的迭代出发,看零跑的模式、技术和品牌策略,或能更清晰地看到其当下及接下来,零跑需要面对的变量。


01

销量冠军与盈利能力的平衡


尽管C11稳居行业黑马,但零跑C系列占比超77%的销量结构,在市场偏好快速演变中抗风险能力承压。若智能化、续航等需求转向,主力车型吸引力或将削弱,动摇规模根基。

而为什么零跑今天能够卖得好,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在全新C11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这说明“零跑的产品使得住,至少耐用,这一点是一定的。实际上对一个车来说,就是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还是动力系统电驱动。我们电驱动和电池包,我们这两个零部件我们几乎是零故障,这两个是我们自己造的零部件。所以整个零跑的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我认为是成熟的。”

尽管销量和品控即护城河的逻辑合理,但也可能反向带来经营压力。尽管零跑汽车在2025年一季度营收、毛利率等核心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其中营收10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7.1%;毛利率达到14.9%。然而,鉴于其全栈自研、做重技术,因此,这就难免使得其需要通过快速放量来摊薄研发与制造成本,倘若销量下滑,盈亏临界点或有可能显现。

然而,2024年四季度实现正盈利后,其今年一季度又亏损了1.5亿元。尽管同比收窄86%,但可持续盈利还是零跑面临的挑战之一。



从价格策略上看,全新C11的售价在14.98万-16.58万元之间,配置上则进行了大幅度提升,覆盖了设计、智舱、三电、智驾、安全等多个模块。表面上看是“加量不加价”,但实际上仍是一种类似“以价换量”的效应在向外释放。

而在研发、制造、人力与渠道成本普遍上升的大背景下,这种定价方式长期能否持续,也是一个值得验证的变量。

此外,随着2025年下半年汽车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各主流价格段内车型频繁迭代,用户决策周期被拉长,零跑突出重围、保持竞争优势、持续规模放量,也将影响其规模基础的稳定性。

从更广义的经营角度看,销量只是第一性指标,真正构建长期价值的,是围绕销量形成的利润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等。

尽管C系列车型的销量成绩是当前零跑最稳固的支撑点,构建了清晰的品牌印象与用户基础。但这些能否转化为更稳固的盈利能力,还需打个问号。销量的领先,不等于盈利模型已经闭环。


02

全栈自研与研发费用的博弈


如果说销量是零跑走到台前的一张名片,那么自研则可谓是支撑其产品力爆发的核心底层支撑。

正如朱江明所言,“零跑是一个技术型的企业。希望始终以这种技术的领先来保持持续的产品的竞争力”。

事实上,从创立初期起,零跑即确立了全域自研的技术方向,涵盖智能座舱、三电系统、整车电子架构、辅助驾驶、芯片等多个关键模块,构建出一条覆盖关键环节的自研链条。

这一路径的优势,在零跑全新C11的产品中有相对清晰体现。例如,其搭载自研800V高压SIC四合一电驱,重量仅75kg,峰值功率220kW,峰值扭矩360N·m,百公里加速最快6.1秒,媲美Model Y后轮驱动版5.9s的性能表现。



自研带来的集成效率与功能协同,为C11构建了在体验维度的相对优势。相比外采架构,零跑在芯片、电驱、控制器等多个环节形成了统一语义的软硬协同,减少了不同模块之间的割裂感。

朱江明对媒体表示,“零跑始终还是以工程师的文化,以自己的这种体系化的能力,让零跑的产品始终走在行业的最前沿,以最快的速度,当然就是C11是一个缩影。”

公开信息显示,全新C11配备28个智能感知硬件和高通8650芯片,支持27项辅助驾驶功能,包括高速、通勤、泊车等场景。搭载端到端大模型辅助驾驶,将感知、预测、规划等模块打通整合,降低系统误差与延迟,具备更强的场景适应能力和迭代潜力,未来可升级至“车位到车位”级别。

同时,零跑自研的“零博弈”人机共驾算法,可平顺处理方向盘力矩交接,实现更自然的驾驶体验。

然而,自研体系或许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现实压力,高比例自研所带来的成本分摊压力与资源投入刚性,如何做到与现金流、利润表现的平衡。尽管相对于行业,零跑的研发费用率已经压降到较低水平,但长久来看,要补强高阶智驾甚至自动驾驶等能力,单靠压降研发费率或难以支撑如此深层的研发。

零跑通过自研建立了产品性能表现的一致性与底层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供应链波动的风险。但未来能否在销量扩张的同时建立起更为明确的技术深化变革路径,或将影响其自研体系的可持续性。


03

品牌溢价与定价策略的互斥


在销量增长与技术推进并行的背景下,品牌认知与定价策略之间的互动,正在成为新能源车企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变数。对于以全栈自研为价值核心,在市场中形成高配低价认知的零跑而言,这种变数尤其值得关注。

现阶段,零跑确实已经在产品层面建立起较强的性价比标签,使其具备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基础条件。但与此同时,这种策略也带来了溢价路径上的潜在约束。

一方面,长期以价格友好作为市场沟通主线,容易在用户心智中固化价值判断。这在后续推出更高价格车型时,零跑汽车可能面临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零跑如果维持在主流价格区间运营,市场对其高端化能力的想象空间或许也会被自然压缩,影响其在更广泛市场中的价值支撑力。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零跑的品牌建设与产品技术的迭代速度,也存在一定落差。在产品力快速推进的同时,品牌层面的延展性、情感价值表达与认同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种技术领先但品牌不突出的状态,在初期能倚赖研发聚焦与成本控制带来的高配低价放量,但当产品矩阵向上走、价格带拓展时,缺乏冲高的品牌认知和形象,也会对零跑带来牵制。



尤其是在新能源车市场进入以品牌、技术为双轮驱动的竞争新阶段,单靠配置性价比或技术堆栈,已不足以持续打动决策日趋复杂的用户群体。一款产品之所以能够被接受,是因为其性价比足够明确;但要被长期选择,则需要品牌具备持续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则往往来自品牌价值,而不只是参数或技术本身。

例如,从行业经验看,技术自研能否带来品牌溢价,关键就在于是否被用户清晰感知并转化为体验优势。部分车企通过自研,在性能稳定性和升级频率上构建优势,并借助命名、演示与场景化表达,使技术投入成为品牌价值的一部分。

对零跑而言,其在多个核心系统上的自主研发已初具规模,但如何将这些能力更有效地嵌入品牌认知之中,也是当前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毕竟,仅有研发能力,不足以自然导向溢价能力。唯有当用户感知到技术、自研、信赖的互相关系时,品牌价值才有机会从功能层面走向溢价层面。

品牌是通过用户持续体验所沉淀出来的认知,对于一家已经构建起产品能力与交付基础的车企而言,如何从能被选择走向值得信赖,从高性价比走向高品牌感知,将是一场决定长期竞争力的转型。


04

结语


从销量跃升到技术推进,再到品牌与定价,零跑的提速是必然而非偶然。它在过去几年中以相对清晰的产品路径、持续自研的系统能力和务实的产品定价,完成了从可被看见到具备规模的发展进阶。

但也正因为路径清晰,其增长的基础与边界也一并面临调整。当主力车型撑起主体销量、品牌标签尚未具备延展力时,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也摆在眼前,即,零跑是否已走到品牌升级的十字路口?接下来,它需要的不只是销量的持续拉升,更是产品矩阵的多点发力、自研能力的持续演化,以及品牌认知的冲高再造。

销冠是成绩,也是一面镜子。它既说明零跑阶段性的效率成果,也照出其在迈向下一个阶段前的挑战。零跑的下一步,比“跑得快”更重要的,或许是能否“飞得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