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的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内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新华社发
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天工2.0”向参观者致意。 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摄
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千年古都北京变身“人工智能第一城”;
研发经费投入、区域创新能力领跑全国,“世界工厂”广东加速推动制造业攀“高”向“新”;
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一、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全球最大,农业大省安徽正加速打造科技创新的“高产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成势!新兴产业活力迸发
时值盛夏,外面是高温酷暑,100个足球场大的小米汽车工厂内,同样“如火如荼”——
穿行车间腹地:耳边,机械马达低鸣声与气动工具嘶鸣声此起彼伏;眼前,超700个机器人协同作业,200多道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100%,9100吨压铸机将原本需要70多个零部件焊接的后地板件一次压铸成型。
小米汽车的“速度与激情”,是活力中国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场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人工智能革命近在眼前。
行走在北京的成府路、知春路、中关村大街一带,随处可见AI印记——这里被誉为“人工智能密度最高”的区域。荟萃我国最顶尖的人工智能学者、研发机构,拥有我国数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业、大模型,孵化出我国第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第一个AI智能体……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发力建设“人工智能第一城”。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科技处处长韩健说。
当前,各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正牵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在安徽合肥,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集聚多项“黑科技”,构建起柔性、高效、低碳的智能制造体系——
依托AI视觉定位与力控系统,车身色彩分色线精度控制在0.3毫米以内;借助自研算法及工业级监控机器人,1500个关键点的瑕疵检测精度达0.2毫米……
近年来,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全产业链一体发展、深化多维合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今年1月至5月,安徽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
以场景创新撬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开放的场景资源正成为各地竞逐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抓手。
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超700条,无人机物流配送年飞行近80万架次,加速构建全省30分钟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在广东,不断“上新”的应用场景正推动低空经济融入千行百业,加速释放产业价值。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46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为13%,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蝉联世界第一。
升级!传统产业焕新“智”变
在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的广东潮州,一颗颗以陶瓷材料制成的电子元器件,是当地传统产业持续转型突围的技术“结晶”。
这些电子元器件名叫“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因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但我国曾经长期依赖进口。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实现MLCC介质层厚度从5微米到小于1微米的关键技术飞跃。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主动拥抱新技术,我国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多地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壮大。
北京永定河畔,百年首钢,高耸的钢铁高炉见证发展蝶变——曾经“百炼高温”的首钢一高炉,如今已变身兼具工业风貌和未来感的文化科技新地标。
安徽宿州是黄淮海地区的大豆主产区,但曾一度为亩产不高犯难。在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从建立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到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传统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一批高产种从这里诞生。入驻种业科技谷一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将前沿技术和科研团队引入宿州。
从数字技术重塑生产流程,到新材料研发推陈出新,我国传统产业在应对需求瓶颈和同质化竞争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展现出迭代跃升的全新态势。
蓄力!未来产业蓝图铺展
合肥高新区“量子大街”,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在此集聚。以此为核心,一个量子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推动量子科技加速走向实用。
在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展示了全球首个量子加密通话服务“量子密话”和量子办公应用“量子密信”:只需更换一张SIM卡并开通业务,普通手机即可实现防窃听的加密通信。
从量子科技到核聚变技术,从人工智能到深空探测……在合肥,一批前沿科技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未来产业布局逐渐清晰。
走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只见一条铺满沙石的训练场地上,“天工”快速跑过,如履平地。正是这款机器人,今年4月在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中夺得冠军。
近年来,北京出台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系列措施,给予从早期研发、中试生产到场景应用全链条支持。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
“软”环境和“硬”政策的支持,让许多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加速奔跑,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
起步加速、变道避障、减速停车……在广州南沙,一辆辆自动驾驶汽车畅行在大街小巷。乘客只需打开手机下单叫车,就可以享受到无人驾驶出行的全新体验。这些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由广州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已经为北上广深部分地区的居民提供出行服务。
大潮正起,千帆竞发。
各地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化作人工智能的语音播报声、机器人迈步的“咔嗒”声、无人机起飞的轰鸣声,串联成大江南北高质量发展的动人交响曲。
(据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陈芳、温竞华、宋晨)
相关文章
2025-07-190阅读
2025-07-190阅读
2025-07-190阅读
2025-07-190阅读
2025-07-190阅读
2025-07-190阅读
2025-07-190阅读
2025-07-190阅读
2025-07-190阅读
2025-07-19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