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KUYAOLAN
编者按
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愈发凸显,正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数智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为各行业带来新的解决方案,而且催生出众多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数据要素市场进入新发展阶段
阅读提示:数据要素逐渐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研究报告(2025)》指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度和重要改革方向,对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呈现持续扩张的态势。《2025高质量数据集发展研究报告》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迭代,高质量数据建设进入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智能数据标注产业发展观察报告》指出,智能数据标注产业的发展,将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提供重要支撑,也是数字政府建设中数据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
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研究报告(2025)》:数据要素市场化有力支撑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近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新兴交叉学科平台“数据要素市场化”专题研究团队撰写的《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以“制度基础—实践应用—价值释放”为逻辑,围绕政策体系构建、数据资产化及其估值入表实践、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市场生态培育与主体发展、数据跨境治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展开研究。
《报告》指出,2024年以来,我国在数据要素开发利用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赋能经济发展力度持续增强,支撑了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壮大。一是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完善。二是数据开发利用提档加速。三是数据要素市场交易规模显著扩张。四是数据生态培育成效初显。五是数据要素跨境流动合作打开新局面。
《报告》认为,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将呈现持续扩张的态势。数据要素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助力经济社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数据要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为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有效解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促进数据要素跨部门、跨行业共享流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报告》建议从制度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市场主体培育、数据安全和监管、国际合作等方面着手。
《2025高质量数据集发展研究报告》:高质量数据建设进入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近日,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5高质量数据集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迭代,高质量数据建设进入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报告》认为,科学有效的评测框架是提升数据集质量的重要手段。“三位一体”的高质量数据集评测框架覆盖文档完整性、质量合规性、场景适用性三个基本维度。
《报告》通过对国内外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案例梳理,总结出三类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模式:一是由政府引导公共领域数据流通共享、推动公共数据集高效汇聚的政府牵引模式;二是由企业应用需求带动行业数据集加速构建的需求拉动模式;三是由数据服务方建设平台工具、提升数据集供给与服务能力的服务供给模式。
《报告》重点分析了高质量数据集建设难点堵点。当前,我国正加速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创新发展,但仍面临数据产量低、数据质量低、数据利用效率低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在数据汇聚与共享方面,数据存量小产量低,数据集汇聚共享效率有待加强。二是在数据供给与质量方面数据集质量良莠不齐,缺乏主流高价值数据引领。三是在数据挖掘与利用方面存在算法偏见,加剧数据遗失,数据要素价值挖掘不足。
面向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的各流程环节,《报告》提出五大施力重点:一是强化数据获取与共享,探索行业试点联合推进共建新模式。二是加强数据质量源头发力,推动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完善质量与标准体系,推动建设重点行业数据集评价标准。四是优化数据集运营模式,推动数据资源价值生态循环落地。五是加强数据隐私与安全保障,推动数据集安全评估能力建设。
《智能数据标注产业发展观察报告》:智能数据标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驱动型
近日,由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和江苏省数字化协会联合发布的《智能数据标注产业发展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统阐述了智能数据标注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为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数据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报告》显示,数据标注产业历经三个发展阶段:2016年之前为人力标注阶段,以简单图像标注为主,效率低下;2016—2022年进入平台工具标注阶段,自动驾驶等场景爆发推动半自动化工具普及,市场需求激增;2023年至今,随着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术突破,数据标注产业进入智能标注阶段,AI辅助标注成为主流,头部企业通过预标注、主动学习等技术提升效率,行业逐步向知识密集型转型。
《报告》揭示了数据标注行业正经历从人机密集型人工标注向智能标注的转型过程,同时,在企业发展策略与人力资源服务等方面也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也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产业的生态格局。
基于用工需求与企业发展数据的时空行业特征分析,《报告》发现,数据标注产业用工需求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种波动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周期高度吻合。东部地区在产业规模上保持绝对优势,但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在行业需求方面,信息传输与软件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区域分布和行业特征预示着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可能性。观察智能标注技术应用与企业实践创新发现,头部企业已普遍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标注技术,通过预标注、主动学习等方法提升人工标注效率。
《报告》强调,智能数据标注产业的发展将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提供重要支撑,也是数字政府建设中数据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
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
阅读提示:数据驱动智能,智能优化数据。《数据智能研究报告(2025年)》指出,数据智能技术能够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具有深度洞察力的知识和决策依据,提升决策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各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国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市场份额报告(2024)》认为,数据安全行业竞争逻辑已从传统的“合规checklist”转向“AI+治理”。数据安全产业进入智能化竞争阶段。《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指出,人工智能与数据库双向赋能,AI原生数据库解锁新场景,数据库智能体提供新交互模式,这一趋势正深刻影响着全球数据库市场的竞争格局。
《数据智能研究报告(2025年)》:数据智能将为各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近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主办、中国信通院和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承办的2025数据智能大会发布了《数据智能研究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全面梳理了全球主要国家在数据智能领域的最新政策法规,深入洞察了全球数据智能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报告》还围绕数据智能产业规模、企业数量、投融资情况、论文专利、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全球数据智能产业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从数据、算法、应用、安全四个维度梳理了当前数据智能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并深入解析了未来数据智能产业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
《报告》指出,数据智能不仅提升决策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而且推动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提升。数据智能技术能够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具有深度洞察力的知识和决策依据,提升决策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各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成为推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报告》强调,数据智能将逐渐为企业、产业、社会等各层面带来新的价值和意义。在企业层面,数据智能的实践能提升企业从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精炼转化为知识、最终指导决策这一过程的总体效率。在产业层面,数据智能的实践在直接带动相关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将带来模式创新和对生产关系的重塑,改善产业链总体产出效率。在社会层面,数据智能的实践能直接提升信息、知识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效率,同时借由对信息的互通和技术的应用强化总体协同性,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中国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市场份额报告(2024)》:数据安全行业进入智能化竞争时代
近日,IDC发布的《中国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市场份额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市场规模为7.91亿元,同比增长14.8%。
《报告》显示,中国数据安全市场正经历结构性洗牌。自《数据安全法》实施三年以来,行业竞争逻辑已从传统的“合规checklist”转向“AI+治理”,技术壁垒的抬升直接导致市场排名重构,这一变化标志着数据安全产业正式进入智能化竞争阶段。
《报告》认为,市场排名的重构凸显了行业的三大变革。一是头部厂商已形成“AI原生安全平台”的技术代差。以安恒AiDSC为例,其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了风险识别效率革命,AI模型对数据脱敏失效、异常传输等隐蔽风险的检出率较传统规则引擎提升300%等。
二是竞争逻辑从单点工具到生态战争。当前市场呈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头部厂商通过平台化战略整合隐私计算、行为分析等技术模块,中小厂商被迫转型为细分领域技术供应商,或聚焦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
三是价值标准重塑,从合规到业务赋能。领先企业正将数据安全平台升级为“业务使能基座”。比如,政府机构利用其可视化协同处置能力,将跨部门数据共享审批时效从3天压缩至4小时。
IDC预测,2025年数据安全市场将形成三级分化,平台级厂商控制60%以上市场份额,提供AI驱动的全域治理能力;场景化服务商聚焦医疗、汽车等垂直领域的数据安全运营;技术组件供应商提供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模块化技术。
《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数据库已进入人工智能原生时代
近日,在2025可信数据库发展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发布的《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约596.16亿元,占全球7.3%。预计到2027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达到837.42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11.99%。
《报告》指出,在市场格局方面,全球及中国的数据库企业数量均呈回落态势。截至2025年6月,全球共有400家数据库产品提供商,美国和中国的厂商数量仍居全球领先,分别为146家和103家。其中,中国市场的头部效应尤为明显,2025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数据库产品数量收敛至164款,市场格局逐步清晰。
从产品类型分布来看,国内外呈现出不同特点。全球市场以非关系型及混合型数据库为主、关系型为辅,其中,键值数据库产品占比长期位居第一;而中国市场仍以关系型数据库为主、非关系型为辅,不过向量数据库的热度正逐年攀升。
在商业模式上,商用数据库占据主导地位。欧美的商用数据库占比略有上升,中国市场同样以商用为主。
在资本市场中,具备易用性高、兼容性好、安全性强等优势的多云管理和“AI+”数据库,成为投融资领域的焦点。
此外,《报告》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架构不断演进,已迈入AI原生时代,人工智能与数据库双向赋能,AI原生数据库解锁新场景,数据库智能体提供新交互模式,这一趋势正深刻影响着全球数据库市场的竞争格局,使其呈现出多强竞争的态势。在这一趋势下,我国数据库市场趋于理性,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晓红据公开资料整理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相关文章
2025-07-222阅读
2025-07-222阅读
2025-07-222阅读
2025-07-222阅读
2025-07-222阅读
2025-07-222阅读
2025-07-222阅读
2025-07-222阅读
2025-07-222阅读
2025-07-222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