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诺贝尔奖,确实针对性很强啊。
就在今年陶哲轩都不得不在线为科研经费奔走,强调科研推动经济增长之时,诺奖用经济学奖给出了最佳辅助——
颁给了强调“科技创新如何有力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
剑桥大学经济学家黛安·科伊尔(Diane Coyle)表示,她很高兴看到社会重新认识到投资基础研究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这奖项提醒我们,持续投资科学研究,才是促进创新与长期增长的根本之道。
三位创新经济学学者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学者,他们揭示了技术与科学创新如何与市场竞争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其中,一半奖项颁给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JoelMokyr)。
在莫基尔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中,他揭示了科学突破与技术应用之间如何相互促进、形成自我强化,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因此获奖。
另一半,由法兰西学院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以及布朗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分享。
他俩的获奖成果可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
当时,年仅三十多岁的两人在一篇联合论文中构建了一个开创性的数学模型,用以解释企业如何通过研发投资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推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最终取代原先的巨头。
接下来,让我们分别看看这三位都是什么来头。
先来看今年三位得主中资历最深的——乔尔·莫基尔
莫基尔出生于1946年,现年79岁,现任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与历史学教授,长期研究科技进步、制度与思想如何推动经济增长。
他曾任《经济史学刊》(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主编,并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与计量史学会等学术机构的领导职务。
莫基尔主张,工业革命并非历史偶然,而是知识体系、科学精神与社会文化共同演化的结果。
正因如此,他被誉为“将思想史纳入增长理论的第一人”,其研究也被诺贝尔委员会称为“解释人类持续增长起点的关键桥梁”。
莫基尔本科毕业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1974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及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再来看另外两位重量级学者——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两人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内生增长理论,在创新经济学领域,他俩是仅次于祖师爷熊彼特的人物。
阿吉翁于1956年出生在法国巴黎,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巴黎第一大学,在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
毕业后,他曾在MIT任教,后担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后又在哈佛拿到终身教职,现为法兰西学院教授,同时兼任INSEAD与LSE教职。
作为当代创新经济学的重要推动者,他多次为欧盟、法国财政部和OECD提供经济与创新战略咨询,还曾担任马克龙政府顾问,并且获法国荣誉勋章表彰。
阿吉翁的长期合作者——彼得·豪伊特,是布朗大学名誉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1946年,豪伊特出生于加拿大,他在麦吉尔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与硕士学位,并在西安大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曾在卡尔顿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及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96年起执教于布朗大学,直至退休。
除创新与增长理论外,豪伊特早期还专注于货币经济学,对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及货币政策的长期效应进行了修正性分析,为理解通胀、就业与经济波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读懂诺奖经济学成果:从停滞到持续增长
在此前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尽管偶尔会出现重大发现或技术突破,但每代人之间的生活水平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全球GDP可以说基本没怎么往前动过。
十八世纪,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首次打破了这潭平静的死水,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自此不再是概率事件,而是形成了一个能不断自我强化的创新循环。
此后,除了在少数特殊时期——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或其他金融危机——增长,而非停滞,成为了人类社会的新常态。
过去两百多年里,许多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能够保持在约2%
听起来虽然不多,但实际上,随着复利效应的持续叠加,这意味着所有人的收入,会在工作的几十年里实现翻倍。
为了解释这台突然全速运转的“经济机器”的运作原理,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提出了那个闻名遐迩的概念——创造性破坏
熊彼特认为,经济的本质并非静态平衡,而是一个在不断被创新者打破的交替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冲动来自新的消费品、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市场以及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这些都源于创新精神。
在他看来,创新不断摧毁旧的产业、技术与企业,同时孕育新的增长动力。每一轮技术革命都带来结构性转变,旧秩序被淘汰,新的生产体系得以建立。
简单来说,经济繁荣的真正源泉不是外部刺激或政策干预,而是企业家在利润驱使下所开展的创新活动。
可以说,熊彼特绝对算是创新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了,学者们将他提出的这类创新统称为——「熊彼特式创新」,绝大部分的主流经济学教材里都充斥着它的影子。
而今年的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演化,他们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用新的方法补充并深化了这一经典命题。
其中,乔尔·莫基尔通过经济史入手,揭开了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面纱——有用知识的积累,是催生出创新,从而带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莫基尔将“有用知识”分为两种类型:
1、命题性知识,即对自然规律的系统理解,解释事物为何能运作;
2、规范性知识,如操作指南、工艺图纸或配方,说明事物应当如何运作。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大多依靠经验式的“知道怎么做”,却并不理解“为什么能行”,因此在炼金术、永动机这些本就注定走不通的道路上浪费了不少时间。
到了16至17世纪的启蒙时代,科学革命改变了这一点。研究者开始意识到测量、实验与可重复验证的重要性,命题性知识(理解原理)与规范性知识(指导实践)之间终于建立起良性循环。
例如,蒸汽机的改进离不开当时对大气压和真空的理解;钢铁冶炼技术的突破,也源于人们掌握了氧气在降低铁碳含量中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种有用知识不断累积,旧发明被持续改进,新应用层出不穷,人类经济才终于驶入了持续增长的轨道。
如果说莫基尔是通过观察历史趋势,识别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那阿吉翁和豪伊特则借助数学模型,刻画了技术进步促使经济繁荣的具体机制。
而阿吉翁和豪伊特则受现代数据的启发,构建了一个数学经济模型,展示了技术进步如何带来持续增长。
表面上看,英国、瑞典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保持稳定,但在这平稳的曲线之下,隐藏着剧烈的结构变化。
以美国为例,每年约有超过10%的企业倒闭,同时也有相同比例的新企业诞生;即便在其他国家,这种“新旧更替”的模式也大致相同。
阿吉翁和豪伊特敏锐地捕捉到,这种企业与岗位不断被淘汰与取代的过程,正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
当一家企业凭借更优质的产品或更高效的生产方式脱颖而出时,它会暂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但与此同时,无数潜伏在暗处的初创公司也在蓄势待发。为了颠覆巨头,它们不断投入资源,加速创新。
待更出色的产品问世,昔日的巨龙应声陨落,屠龙少年也随之化为新的巨龙,新一轮的创造性破坏也随之开始
当这种你追我赶的循环不断重演,整个行业得以向前演化。
如今,AI的崛起,恰恰正在掀起又一场席卷全球的创造性破坏,也让今年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显得格外深刻。
创新从来不是所有人的狂欢——它成就了新的赢家,也注定将一部分人推向被时代忽视的角落。
除了企业被颠覆、产业被重组,AI 还可能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消失,甚至进一步加剧不平等。
面对这种变革,单靠无形的大手已远远不够,必须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来防止市场失灵。
正如诺贝尔委员会在官方新闻稿中所强调的:
经济增长并非理所当然,我们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背后的机制,这样我们才不会再次陷入停滞。
拿下诺奖经济学的贵族二代
当然,有意思的永远是获奖者本身。
在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中,最有趣的当属法国人阿吉翁——这位经济学家,出身于一个条件优渥、十足艺术的家庭。
阿吉翁的父亲雷蒙·阿吉翁(Raymond Aghion)是一位画廊老板,活跃于巴黎的先锋艺术圈。
雷蒙的父亲,也就是阿吉翁的爷爷是埃及著名的犹太银行家,但雷蒙并没有甘心做一个继承家族金融事业的富二代,他打算通过艺术改善这个文盲率高企的国家。
但这很快引起了埃及王室的不满。上世纪40年代末,雷蒙携家人离开埃及,前往阿吉翁外婆的老家意大利避难。
而阿吉翁的母亲,加比·阿吉翁(Gaby Aghion),同样也是一名传奇人物,她是大名鼎鼎的法国时尚品牌——Chloé的创始人。
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时尚几乎只属于高级定制服装,能标准化生产的成衣尚未兴起,正是阿吉翁的母亲,让时尚从贵族沙龙走向了大众。
今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后,面对媒体的采访,阿吉翁数度哽咽:
我首先想到我的父母,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创新者。
除了父母之外,阿吉翁童年时身边几乎全是艺术家,家里简直就像一个小型的时尚沙龙。
据阿吉翁回忆,许多后来享誉世界的名字都经常出入他家客厅,比如香奈儿前创意总监——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
他曾经帮我做德语作业。
从小浸润在这些时尚先锋的氛围中,阿吉翁形成了不愿被束缚的思维方式,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在后续的经济学生涯中,才发展出了一套对创新的动态认识。
One More Thing
除了经济学研究之外,阿吉翁在AI和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也经常发表看法。
其中最具争议、也最引人注目的观点之一,当属他强烈批判对机器人征税了
鉴于经济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迷期,而且婴儿潮、退休潮正在兴起,对机器人征税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想法。
阿吉翁认为,阻碍机器人进入市场,并不能保住人们的工作,反而会让失业率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他认为那些积极实施自动化的企业,往往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在于规模经济。
当企业通过自动化以相同成本生产出更便宜、质量更高的产品时,市场需求会随之扩大,企业规模也会随之增长,从而带来更多的岗位。
因此,如果让企业因为提高生产率而承担额外税负,会阻碍市场的正常扩张,在长期会让更多人丢掉饭碗。
话虽如此,但阿吉翁并不建议学生过早接触AI。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一个传统主义者,人们需要花时间写作和阅读,而不是整天盯着屏幕。
[1]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economic-sciences/2025/popular-information/?utm_source=chatgpt.com
[2]https://www.sfchronicle.com/entertainment/article/nobel-laureate-philippe-aghion-says-creative-21098791.php
[3]https://www.lemonde.fr/politique/article/2024/11/12/emmanuel-macron-dissertera-sur-l-europe-au-college-de-france_6389434_823448.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4]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economic-sciences/2025/aghion/interview/
相关文章
2025-10-2024阅读
2025-10-2024阅读
2025-10-2024阅读
2025-10-2024阅读
2025-10-2024阅读
2025-10-2024阅读
2025-10-2024阅读
2025-10-2024阅读
2025-10-2024阅读
2025-10-202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