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海外“淘金”记

资讯 » 新科技 2025-10-20

面对日益内卷的国内市场,海外“淘金”渐成香饽饽。从支付到数字银行,再到下场个人信贷业务,截至目前,蚂蚁、腾讯、滴滴、美团、字节跳动等企业,已带着国内成熟的金融科技与业务模式赴海外。业务类型越来越多,布局地域越来越广。它们输出技术、输出标准、输出模式,不仅让中国产品与技术走出国门,也带动本地普惠金融的发展,缩小与中国的差距。

如今,出海阵营已不再局限于大厂,越来越多企业涌入,不少区域市场从蓝海迅速转变为红海。面对竞争,大厂纷纷调整地域策略,“避开红海、拥抱蓝海”,找到了更适配自身优势的市场。但即便避开了部分竞争,大厂出海仍需面对三道难关,监管政策趋严、本地巨头夹击、用户信任缺失。尤其在当前经济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它们面临的合规风险、贸易摩擦风险日益复杂,这也使得其海外“淘金”之路更趋低调与克制。



滴滴崭露头角

“滴滴的海外信贷业务体量挺大,做到了墨西哥头部位置。”一金融科技海外从业者谈起大厂海外金融布局,首先谈到了滴滴。

早在2019年,滴滴出行曾介绍,与巴西和墨西哥金融机构和连锁便利店展开合作,为当地用户推出借记卡和“钱包”服务;此后,滴滴国际化业务在拉美地区大力发展,尤其是电子支付和信贷业务;如今,滴滴的海外业务再被同行屡屡提及,其中尤为惹眼的,是海外信贷服务。

近日,滴滴官网更新的招聘信息中,就有多条与海外信贷和支付有关。其中一则关于海外信贷风控平台产品的招聘要求提到,该职位负责滴滴国际化信贷风控平台的产品规划和设计,并要理解信贷风控平台需求与系统定位,沉淀中台能力,高效支撑业务发展,提升用户体验和产品效率。

另外还有一则Java工程师(墨西哥支付方向)招聘启事中,也提及近年来滴滴在拉美地区积极探索和开展电子支付、信贷、信用卡、商户收单等业务,为当地用户带来更便捷、优质、更高性价比的金融服务。需要应聘者参与金融财务产品体系建设,包括业财一体、核算、管报、财报、监管报表等产品。

谈及海外金融布局,滴滴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了最新进展及考虑,“目前,滴滴在巴西和墨西哥两地为平台生态内的出行和外卖用户提供基础支付服务,并探索储蓄、小额信贷等工具,以改善用户体验。不同于以金融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滴滴相关服务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解决平台在本地运营中遇到的支付和结算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起,除了网约车,滴滴在海外相继拓展了外卖和金融业务。在地区选择上,滴滴的海外金融区域布局选择了“深耕拉美”的策略。

2021年,滴滴在拉美开始重点发力消费金融,业务模式上,主要与银行合作并收购当地金融科技公司,具体到贷款业务,当地消费者一般可以申请数百元至上万元人民币的信用额度,平均月利息在9%左右。

前述滴滴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来,滴滴陆续得到墨西哥和巴西当地监管机构的认可,获准可以在当地提供开设金融账户、储蓄理财、支付转账、办理信用卡、信贷等多元化的服务,希望通过这些服务,为当地用户带来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

“原生基因”烙印

不仅仅是滴滴,包括蚂蚁、腾讯、字节等大厂,也传来海外业务的新进展。

不久前,蚂蚁国际Bettr官宣上线跨境融资,Bettr专注于提供场景金融与信贷科技解决方案,最新推出的应收账款融资解决方案,专为解决电商平台上卖家的核心痛点而设计。通过提供相关交易信息,卖家就可以快速通过贷款审批、获得贷款。

“中国大厂的海外金融布局,带着鲜明的‘原生基因’烙印。”长期穿梭在国内与海外金融业务线上的李明(化名),一语道破了大厂出海的差异化布局,国内业务的核心能力,决定了它们在海外市场的切入方式、目标赛道与竞争策略。

作为从支付宝成长起来的金融科技巨头,蚂蚁的核心优势在于支付技术、风控能力与生态整合经验。其自2010年以来,便启动了一系列新兴市场支付企业投资合作,2024年,蚂蚁国际作为蚂蚁集团三大独立运营的子公司之一,开启了独立运营。

穿透业务模式来看,蚂蚁在海外主要以“技术授权+战略投资+生态合作”的方式。

例如,在马来西亚,当地人日常使用的TNG(Touch'n Go eWallet),作为主流的电子支付钱包,其二维码支付、用户风控系统均来自蚂蚁技术支持;在菲律宾,当地知名的移动支付平台Gcash,早期也与支付宝有深度合作,曾引入蚂蚁技术支持。

蚂蚁国际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截至目前,蚂蚁国际可为全球商户和金融机构提供跨境数字支付、金融和数字化服务,业务覆盖200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支持300多种主流和新兴支付方式,拥有100多个金融服务牌照与合规、技术认证。

有人说,蚂蚁这种“生态合作”的策略,也让蚂蚁避开了部分国家的外资监管限制,同时也使其在全球支付网络中占据了独特的生态位。“就像水电管网般融入本地金融体系。”

“谨慎突围者”

而腾讯,更像是社交帝国的“谨慎突围者”。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腾讯的海外金融布局,更多围绕微信的社交生态展开,带着“稳扎稳打、适度延伸”的谨慎特质。

据微信披露,微信支付的能力已向境外商户开放,在出境游的热门国家和地区,消费者可通过微信支付使用人民币购物付款,款项由微信支付即时从消费者账户中划出,微信支付通过合作银行完成购汇,并最终将外币款项结算到境外商户的境外银行账户,微信支付跨境支付已覆盖了74个国家和地区。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区,微信支付的渗透率较高,但主要场景仍集中在华人商户的跨境消费,本地用户使用率其实并不高。”据李明所述,这种“圈层依赖”,既是微信的流量优势,也成为其突破本地市场的桎梏。

“除了支付,另一项让腾讯在海外金融站稳脚跟的是金融云业务。”联储证券研究院副院长沈夏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腾讯依托云计算优势,为东南亚多家数字银行提供核心系统技术支持,帮助其实现数字化转型。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不久前公开了腾讯云的出海能力,“过去三年,腾讯云国际业务持续高双位数增长,服务海外客户数同比翻番”。

与蚂蚁一样,腾讯通过技术输出绑定本地金融巨头,而非直接争夺C端用户。但区别于蚂蚁,腾讯金融出海又有着“B端赋能+社交流量协同”的特色,因此也形成了与蚂蚁不同的路径。

此外,还有海外金融布局的“后起之秀”美团与字节跳动,也在凭借着即时配送、电商直播的高频场景,在中东、东南亚市场快速撕开缺口。

其中,字节跳动在TikTok电商生态中暗布金融棋局。随着TikTok Shop在东南亚、拉美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快速增长,较高的支付手续费成为平台与商家的负担。“从布局动机来看,因TikTok电商海外规模大,主流支付手续费高,因此其通过集中化处理支付交易并申请牌照降低业务成本,最大化提升用户体验,目前正在东南亚逐步推进。”一位资深行业人士说道。

“当前大厂金融业务在海外已形成基于自身生态特征的差异化布局。蚂蚁主要以Alipay+为核心构建跨境支付网络,推动与东南亚、中东及欧洲本地电子钱包的互联互通;腾讯依托微信社交生态,通过合作与技术赋能方式,支持本地支付平台发展;字节跳动借助流量优势,探索电商场景下的支付闭环与金融产品嵌入;滴滴和美团则围绕出行、本地生活等高频服务场景,延伸小微金融与数字钱包服务。细分领域覆盖移动支付、数字银行、跨境汇款、消费信贷及保险科技等多个方向。”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评价。

低调与“克制”

尽管出海动作可圈可点,但相较自身国内业务的“高歌猛进”,相较其他中小平台出海的“大刀阔斧”,中国大厂的金融出海步伐,总体来看仍显低调与“克制”。

这一低调体现在,大厂不做前端品牌,更多提供技术输出。

印度尼西亚赛鸽技术有限公司苏门答腊总经理刘勇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印尼,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分裂的现象,一边是穿梭在街头巷尾的OVO支付,基本覆盖了大部分便利店的每个角落;另一边是低收入人群仍紧攥手里现金,他们的日常消费可能一天都不超过15元人民币。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银行密度,五步一小银行,十步一大银行,ATM机非常常见。尽管移动支付普及率较高,却泾渭分明地划分着人群:华人和高收入群体熟练地用手机扫码买单,但本地的一些低收入人群则依然习惯用现金交易。”刘勇称,作为在印尼长时间生活的“外国人”,他出门通常会带Visa卡、银联卡和现金,但平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当地银行BCA(亚洲中央银行)。

“在这里,中国企业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它们接入的支付方式也更贴近当地人的习惯。不同于国内微信、支付宝的码牌遍地开花,在国外,你很少能见到它们的影子,也很少会遇到上门推销的情况。”刘勇称,当地人更多使用的是本土品牌产品。

而这类情况,北京商报记者也从多位其他海外从业者处得到了印证。尽管大厂在海外金融布局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本地化深耕”的道路上仍布满荆棘。监管政策的趋严、本地巨头的夹击、用户信任的缺失,成为横亘在面前的三道难关,每一步推进都需小心翼翼。

“当地普通消费者一般很难感知到中国大厂在海外的金融服务,你会发现国内大厂在海外很少获取核心金融牌照,而且它们提供的更多是通道服务与技术支持,本质是‘科技服务商’而非‘金融机构’。”长期在东南亚工作的金融科技从业者汪洋(化名)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这是多重约束下的发展结果。

一方面,企业海外业务需先向国内监管层申请报备,而这也将直接决定其业务能否开展。另一方面,各国对金融业务监管严格,多数国家优先保障本地机构在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也将直接限制企业海外业务开展。

除此之外还有本土平台的强势挤压。例如东南亚各国均有成熟的本地化钱包及信贷产品,当地居民更倾向于使用本土平台。国内大厂想要突破本土平台的竞争壁垒难度极大,正如多数消费者端所反馈,当地居民“很少能见到蚂蚁等国内大厂的支付品牌”,这也侧面反映出本土平台的强势地位。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也指出,在经济、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之中,大厂面临的合规风险、贸易摩擦风险等也日益复杂,一方面考验大厂能否以牌照为地基建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壁垒,在当地做到合规展业,此外也需要结合本土支付机构竞争态势、商业特征等开展综合研判。

更重生态整合与技术较量

面对挑战,国内大厂的海外金融布局,也在调整中孕育新的趋势。

相较早期布局,近年来,大厂的战略重心已从“单点业务比拼”升级为“生态能力较量”。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市场竞争、用户需求与政策环境共同推动的结果。

2020年以前,东南亚是中国大厂海外金融的主战场,但随着本地玩家崛起,加上多国趋严的监管政策,东南亚市场逐渐从“蓝海”变为“红海”,获客成本也较此前“水涨船高”。

面对激烈竞争,大厂纷纷调整地域策略:蚂蚁将非洲、中东作为新增长点,美团聚焦中东市场,滴滴则深耕拉美,这种“避开红海、拥抱蓝海”的调整,不仅降低了竞争压力,也让大厂找到了更适配自身优势的市场。

“从各家机构的出海布局来看,不难发现两大战略转变:在地域上,从依赖文化相近的东南亚市场,向更具潜力的中东、拉美等地区纵深发展;在客群上,也实现了关键跨越,从主要服务出境华人的便利支付,转向深耕本地主流用户的日常金融需求。”沈夏宜认为,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出海模式,已从简单的业务输出升级为真正的全球化运营能力建设。

对于这一点,蚂蚁集团相关负责人也强调,随着出海进入本土化运营时代,需要更灵活、更贴合当地的金融服务。“从最早的服务国人出境游,到投资多个海外钱包,且长期从事科技合作赋能,无论是小程序出海,还是目前的AI平台共享,和我们同行的很多伙伴都成为当地市场的行业领袖,服务当地人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深受鼓舞,也会持续通过科技共建共享。”

联储证券研究院研究员杜彤彤进一步指出,而今,大厂金融出海的竞争已进入生态协同阶段。不同于早期的单点业务突破,现在则是全生态能力的输出。杜彤彤认为,机构要秉持长期主义思维,放弃短期盈利压力,真正沉下心来做本地化运营。同时要善用技术杠杆,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架构来加速学习曲线,弥补国际化经验上的不足。最重要的是,要将合规风控前置到业务设计的每个环节,只有赢得当地监管和用户的信任,才能在这条赛道上走得更远。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