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150万的房子还值多少钱?内行人士给出答案

资讯 » 房地产 2024-08-07

除了个别大佬以外,这一轮疫情以后开始的楼市量价齐跌,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原本大家觉得,随着大家的生活恢复正轨,2023年将迎来新一轮楼市暴涨,结果很意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约11.1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5%,创2012年以来新低;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约11.66万亿元,同比下降6.5%,销售额创2016年以来新低。

进入2024年以后,这种下行趋势依旧,上半年数据已经出炉,结果: 1—6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1.9%。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下降25.0%,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6.9%。

这是很明显下行趋势不仅依旧,甚至力度还超去年,而且,今年在政策支持方面也远超去年。比如今年开始,目前我们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已经降到了2.9%,首付比例最低甚至只要7.5%。这样的低利率、低首付,前所未前。

然而即使如此,市场信心依旧不太理想。二手市场继续维持着挂牌量激增,一些二手房价格已经遭遇了腰斩,甚至法拍房规模之多,前所未有。

房价下行叠加打工人收入锐减甚至失业,还不上贷了,年轻人就只能断供,但他们也很无奈,说白了,谁主不想继续拿着房子,享受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呢?

而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人开始担忧,这一轮下行可能还将来一次最快速下降,届时,150万的房子可能就不怎值多少钱了。

对此,有行内人士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未来几年,房产泡沫将被挤出,房价会逐步回归居住属性,最终会与当地居民收入挂钩,届时绝大多数居民的购房成本将会大幅降低。

而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原因有几个方面:

.01

刚需越来越少了。

众所周知,98年开始至今,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且城镇住房拥有率为96%以上,这个数据的背后,相当于能进城的年轻人,基本上已经进城了,而且进城以后,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实现在城镇购房。换句话来说,农村人口进城的刚性购房需求已经越来越低了。

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不婚不育的人越来越多,可以预见,以后的年轻人,即使是继承老一辈的房子可能都住不完,购买婚房以及小房换大房的购房需求也会跟着减少。

总之,长远来看,未来刚性购房需求绝对会比过去20年的增长速度下降,而且极大可能形成越来越少的趋势。

.02

房产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今年的大会报告,再次提到“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鉴于此前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表示,我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截至目前,已经累计颁发了7.9亿多本不动产权证书。

这也就预示着,随着楼市趋于稳定,房产税离我们也越来越近了。

有专家估计,房产税将会在“十四五”期间实行,届时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持房成本会明显上升。具体税率多少,此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学诞,已经给出了一个方案:

房产税的免征面积应该在40-60平方米之间,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免征面积的大小。

张学诞建议,采取阶梯式税率征收房产税,即房子越多的家庭,征税比例越高。税率为0.2%-1.2%之间。

.03

改善需求将越来越理性

这两年,除了刚性购房群体的需求锐减以外,改善型需求群体因收入的锐减以及对未知的担忧加剧,在购房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理性了。

与此同时,这两年,房子的赚钱效应也大不如前,于是不仅很多炒房客因担心亏损加速离场,很多投资都的观望情绪也愈发浓厚,抛售房产退出楼市的人反而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下,有不少行内人士觉得,将来,购房需求的快速萎缩,将进一步导致价格下行。

.04

保障房入市将冲击商品房市场

随着各地明确保障房加快入市,包括此前“国家队”收房已经在加速度进行,8天内部委两次开会推动,收购范围已经扩大至2884个县级以上城市。

这也就意味着,保障房供给不再像过去那样等着慢慢建成以后再上市,而是将市场上存量不好卖的房子直接收购推出,没有了规划建设装修的全流程,不仅供给速度更快,且供给规模也出现了明显增多,这也就预示着,未来商品房市场将会逐步去投资化,房价最终还是要回到合理的价格区间。

基于上述几大因素,总体来看,大部分目前达到150万的房子,三年以后还可能出现贬值,而且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也加大了不值150万的肯定因素。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你要购房结婚,因为孩子上学不得不购房,综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

但如果这个时候,你并不急于以购房为条件的结果、孩子接受教育,那么或者可以等一等,等到房子的泡沫被挤掉再出售也不晚,届时,买房成本会更低。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