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湖北武汉的李珂在某店铺花13.9元下单了商品名称为“买3送3”的袜子套装,但收到货后只有3双袜子。
李珂回忆说,下单时,商品图片中有6双袜子,旁边的小字也写着“买3送3”。他询问客服,客服解释,“买3送3”就是字面意思,一共发3双,不是额外再赠送3双。且商品图片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写的是“买3双发3双装(品质胜过)6双”。对此客服的解释是,“我们家单只袜子很厚实,一双顶两双”。
还有消费者反映,其在某网店购买吸尘器,在商品详情页有一张配件图片,上面用醒目的文字写着“搭配使用,更省心”,让人觉得配件是买吸尘器自带的,结果到手后才发现只有吸尘器,回头看那张配件图片,原来在底部还有一行特别小的文字:“官方配件,可单独购买。”
记者采访发现,这样的“图文游戏”所涉商品价格往往不高,一些消费者即使想维权,可一想到花费的时间精力可能比商品价值还要高,也只好无奈放弃。这种“图文游戏”为何会大量存在?
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主任姜保良认为,原因在于商家违法成本与收益失衡。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规定了虚假宣传需对消费者进行赔偿,对“图文游戏”此类现象的处罚常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按价款三倍赔偿(不足500元补足)。现行法律针对小额商品欺诈的处罚力度不足,难以形成威慑。商家受利益驱使,通过这种方式能以低成本获取高利润。
电商平台监管难度大。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要求平台对经营者资质审核,但电商平台商品种类繁多、商家数量庞大,对商品描述的真实性审核多依赖算法,易被“图文”规避。例如,商家标注“迷你款(尺寸见详情)”但详情页字体微小,平台技术筛查难以识别。
消费者辨别缺位、维权成本高。一方面,存在“图文游戏”现象的网购商品大多价格低廉、数量众多且标注隐蔽,消费者往往难以察觉。部分消费者缺乏辨别能力,易被误导;另一方面,消费者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维权,即使适用简易程序,诉讼耗时可能超过3个月,而赔偿金额仅几十元,因此多数消费者在发现货不对板后选择沉默。
北京瀛和(沈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国照认为,“图文游戏”损害消费者经济利益,使消费者买到与预期不符的商品;影响消费者购物体验,降低消费者对电商平台及商家的信任度,增加消费者购物的精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对市场而言同样存在消极影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健康发展,阻碍电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全媒体记者 张守坤)
法治日报
相关文章
2025-04-0615阅读
2025-04-0615阅读
2025-04-0615阅读
2025-04-0615阅读
2025-04-0615阅读
2025-04-0615阅读
2025-04-0515阅读
2025-04-0515阅读
2025-04-0515阅读
2025-04-051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