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专家再谈如何解决中国楼市难题,或大概率是对的

资讯 » 房地产 2025-07-05

中国楼市困境:马光远“拆迁”方案的现实挑战

202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量价齐跌”成为主旋律,各项利好政策收效甚微。对此,经济学家马光远提出一个颇具争议的解决方案:拆除全国三分之二的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房屋,以制造人工短缺,刺激市场需求。这一方案虽然看似简单粗暴,却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讨论,我们认为,其可行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马光远的方案,其核心逻辑在于借鉴以往的棚改货币化安置经验。通过大规模拆除老旧房屋,向居民支付巨额补偿款,从而刺激购房需求,带动楼市回暖。同时,政府收回土地后,可以重新开发建设中高档住宅、商业地产,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在表面上,似乎可以有效解决供需矛盾,稳定房价。

然而,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却面临着重重障碍。首先,规模浩大的拆迁工程并非易事。数据显示,仅2000年之前的房屋就超过2.57亿套,全部拆除需要耗费数十年时间,且不说这巨大的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许多老旧房屋尽管年久失修,但仍具备居住功能,拆除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无疑是巨大的社会成本。

其次,高昂的拆迁成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使在中小城市,每户的拆迁补偿款也可能高达200多万元,一线城市则可能达到400万至800万元,这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此外,高额补偿也未必能换来拆迁的顺利进行。部分居民可能因为补偿款不足以在周边购置房产,或因故土难离而选择“钉子户”,导致拆迁工作陷入僵局。

第三,即使顺利完成拆迁,也无法保证楼市能够快速回暖。当前,众多房企深陷债务危机,烂尾楼频发,购房者信心严重不足。即使拆迁户获得了巨额补偿,也未必敢于投资新建商品房,生怕重蹈烂尾楼的覆辙。同时,部分开发商为追求利润,可能存在偷工减料等现象,进一步降低购房者的购买意愿。商品房质量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

综上所述,尽管马光远方案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考虑到其巨大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以及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环境,其可操作性极低。简单地依靠人为制造房屋短缺来刺激市场,不仅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加剧市场风险,导致更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中国楼市困境,需要更为系统、全面的政策和策略,而不是依赖于这种激进且难以实现的方案。

"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