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黑暗:手握房产,为何现在不该急于出售?
中国楼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调整期,许多人感到困惑:是该出手房产套现,还是继续持有?最近,我的一位表叔——一位在深圳拥有4套,重庆拥有2套核心地段房产的投资者——的经历,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近期再次购置房产的举动,让身边的朋友大跌眼镜,在当前大环境下,这似乎是“嫌钱多”的表现。然而,深入了解后,我才明白,不同个体对市场的认知差异竟如此巨大。
表叔的观点并非孤例。许多“内行人”都建议:手里有房,除非万不得已,否则现在不宜出售。这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以下三个残酷的现实:
一、 卖房等于赔钱,甚至亏损惨重
当前市场,无论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其他二线城市,房产出售都面临着巨大的降价压力。保持原价成交已属罕见,不少房产甚至面临五折甚至更低的抛售。中介的压价策略更是雪上加霜,原本价值200万的房产,最终成交价可能仅剩100万。
这种局面并非偶然。全国高达80%的购房者依靠贷款,如果房价持续下跌,将引发大规模断供潮,银行面临大量收回贬值房产的风险,进而冲击整个金融体系。去年住建部出台的“限跌令”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现状——开发商已不敢大幅降价。因此,对于自住房产而言,更无需过度关注价格涨跌。
二、 城市发展驱动房价长期稳中有升
有人认为,人口问题是房价下跌的主要因素,新生儿数量下降确实令人担忧。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每年超过千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安家落户,两千多万农民工涌入城市,更不用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落户指标一经放出便被迅速抢光。
事实是,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往往在三个月内便可成交,价格甚至高于挂牌价,这充分反映了市场需求依然强劲。虽然三四线城市房产销售可能面临困难,但随着轨道交通网的全面建设和产业的转移,目前看似偏远的地段,未来可能成为炙手可热的区域。回顾城市发展史,许多曾经的郊区如今已成为繁华的新城,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
三、 通货膨胀吞噬财富,房产保值增值
过去一年,猪肉价格上涨18%,水泥价格上涨23%,搬家费上涨三成……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通货膨胀的威力。如果现在卖房套现,两年后,这笔资金很可能连同等面积房产的建造成本都无法覆盖。钱在手里还没捂热,就被通胀侵蚀了大半。
楼市周期与未来展望
房地产市场通常遵循7年牛熊周期规律。2020-2023年为调整期,2024-2025年进入回暖缓冲期,2026年有望重启上行周期。当前中国新房开工面积较峰值下降74%,远超其他国家房产危机期间44%的平均跌幅。然而,与同等城镇化阶段的国家相比,中国千人开工套数仅为4.5套,远低于日本的11.2套和美国的7.3套。这种断崖式的收缩,为未来供需逆转埋下了伏笔——当库存消化到临界点,价格修复将成为必然。
结论
“现在卖房持有现金,等于主动跳进通胀的绞肉机。” 虽然短期内房价承压,但与现金购买力持续稀释相比,核心城市优质房产仍具有“抗通胀硬资产”属性。当然,如果急需变现,则另当别论。
"
相关文章
2025-07-109阅读
2025-07-099阅读
2025-07-099阅读
2025-07-099阅读
2025-07-099阅读
2025-07-099阅读
2025-07-099阅读
2025-07-099阅读
2025-07-099阅读
2025-07-09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