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四项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这些成果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征,首次让人们得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关键证据,更刷新了人类对太阳系天体演化的认知框架。
7月9日拍摄的中国科学院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 金立旺 摄
我国科研人员制作的月球背面影像图。 发(中国科学院供图)
7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惠鹤九教授介绍南京大学参与合作情况。 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吴福元院士介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研究情况。 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崔泽贤工程师介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相关研究情况。 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欧阳自远院士做专家点评。 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李春来研究员介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相关工作及最新科研成果。 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欧阳自远院士(右二)做专家点评。 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拍摄的中国科学院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 金立旺 摄
相关文章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
2025-07-100阅读